数字教育时代,学校功能将被重新定义

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平行会议:“数字变革对基础教育的挑战与机遇(郑逸洁 摄)
在上海市虹口区复兴实验小学,学校搭建的智能“云识别”平台数据“会说话”:数据分析显示,不少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有待提升,在情绪管理上也有教育需求。作为应对之举,学校先后增设“蹦床滑梯”“大鱼缸”“屋顶派对坊”等充满童趣的校园开放空间,使课间十分钟得到充分利用,学生的精力得以释放,情绪获得愉悦,师生关系更加融洽,课堂注意力明显提升。
在今天举行的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“数字变革对基础教育的挑战与机遇”平行会议上,与会嘉宾分享了不少数字教育应用新场景,透过丰富的数字教育实践,不少专家也给出预判:随着数字教育改革进一步走向深水区,学校的功能可能也要被重新定义。从传统的知识传递到成为支撑学生合作交流、自主学习、深入探究的场域,基础教育仍有广阔的探索空间。
从“用数据说话”到“让数据说话”,教育决策更科学
在上海虹口区,“四朵云”建设让全区探索大规模因材施教成为可能。为了回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,虹口区率先从特殊儿童群体入手,自行研发了集“特需学生筛查系统、能力现状评估系统、学习障碍评估系统、情绪行为评估系统”等功能为一体的“云识别”系统,绘制出每一个特需学生的进阶式成长“轨迹线”,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特殊儿童有效识别困难、专业支持资源少等困境。
有了前期的经验,虹口区的数字教育探索继续探路,从关注“特殊学生的特殊需要”扩展到关注“普通学生的特殊需要”,确立起面向所有学生的个别化教育理念,为每一个孩子创设最适合的教育环境。
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孙磊介绍,随着技术的发展,数据不再仅仅是工具,而是逐渐成为决策的核心驱动力——从“用数据说话”到“让数据说话”,可以助力教育决策更科学。数据的支撑作用,也将从最初的教育教学扩展到学校治理、学生心理素质健康评估等领域。
天津市第十九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,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,学校积累了海量教育数据,但由于缺少对数据的分析和应用,数据“沉睡”现象十分严重。为“唤醒”数据,校长卢冬梅开启了一系列尝试。去年暑假,学校进行空间改造,但究竟如何改、怎么改,学生在校轨迹数据起到决定性作用。
在天津十九中,每个学生都有一张校园卡,可用于课上互动、食堂用餐、在漂流书柜借书等。其中,漂流书柜兼具借阅和轨迹采集功能。经数据分析发现,原来,学生们经过次数最多、停留时间最长的是教学楼中部的某个区域,而这个地方原来是一间小办公室。为了让学生在狭小的教学楼里能舒适一些,学校决定将这间小办公室拆掉,改成一个公共的共享空间,面向学生开放。现在,这里已经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休闲区。
搭上数字教育“风口”,薄弱学校也能“逆风翻盘”
观察诸多在基础教育学段的数字教育实践案例,西北师范大学教授郭绍青直言,教育管理者应该对学校的功能有新的思考。或者说,未来学校的功能,是否需要重新定位?
在他看来,步入教育数字化时代,学校不仅是传递知识的空间,还需要围绕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、系统性思维、高阶思维开展教育教学。围绕这些目标,中小学校在数字化转型中,首先要完成办学理念的转变。无论是教学理论、教师信息化素养还是学生综合素质等,都要有融合的意识。实际上,相比于学生群体,教师要完成理念上的转变,难度更大。因为大多数中小学教师,自己的教育经历和已有的执教经历,都是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,让他们颠覆已有的教学理念,进入全新的教学体系是一个艰难的过程,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科教育有全新的理解。
当然,数字教育在给学校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,也蕴藏无限机遇。“在数字教育时代,原本教学力量薄弱学校也有机会搭上数字教育的风口,实现逆风翻盘,这样的案例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少见。”郭绍青举例说,重庆原本有一所随迁子女学校,起初并未得到周边百姓的认可。后来,一位出身体育学科的校长思维活跃,在全校范围内大规模开展教育数字化转型。面对学生,学校研发“综合素质评价系统”,精准分析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、个性化倾向、思维特征、学习路径和学科素养发展状况,提升核心素养;对教师,学校伴随式采集教师研修和教学过程的行为数据,精准推送拓展研修资源和任务,不断提升教师教育实践智慧……短短几年间,通过技术赋能,学校面貌焕然一新,办学质量在周边百姓中也有口皆碑。

为您推荐

返回顶部